语文学科既应该是培养语言能力的学科,又应该是培养情感的学科。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相信学生的潜能,积极挖掘学生的情感因素,为他们营造有趣的学习情境,创造广阔的学习体验空间。从中积极挖掘、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发展思维,启发想象,鼓励他们发表个性化看法。
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促进他们探索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点拨教学,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多种可能性,鼓励他们寻找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激发其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根据新的课程语文教学标准,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担任主导角色,而学生则应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恰到好处地运用点拨教学,对于优化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点拨在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促使他们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比如在教《孔乙己》这篇小说时,你选择了一句关键的描述来进行点拨,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了主人公的形象。另外,你在每一课都选择一个重点段落进行点拨,让学生多方面地分析课文。这样做有助于抓住主题,突出重点,克服难点,同时也能带动整体的学习效果。
关键的课堂点拨在于教师需敏锐地观察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指导。适时的点拨一方面是当学生遇到困难时,采用巧妙的方式及时解决问题,另一方面是在学生遇到疑惑或迷茫时,引导他们思考分析的方法,消除理解障碍,简化复杂问题,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及时的点拨也包括发现学生思维偏离正轨时,教师应当及时捕捉并以智慧的指引将他们引回正确的学习轨道。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艺术化点拨可以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创造,将学生置于一个动态、开放、生动和多元的学习环境中。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情感,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创造性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这种方式,教学效果会得到最优化。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各种情境,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情感。比如,可以通过布置小组讨论或角色扮演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其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从而培养他们的主体情感和自主思考能力。同时,也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置身于实际情境中,感受和体验社会生活,从而促进其主体情感的培养。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的情绪处于兴奋状态时,工作效率会显著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有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并兴奋起来,才能更愿意学习并取得好成绩。创造情境和氛围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我的教学中,我经常运用联想和比较的方法来创造问题情境。当学生刚开始接触新课文时,因为信息比较陌生,我们需要通过联想和比较将这些陌生的信息与学生熟悉的形象或实体联系起来,帮助他们更容易地理解并接受新知识。
在讲授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希望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诗中豪迈壮阔的意境和苏轼对英雄人物的仰慕之情。为此,我首先引入了学生们熟悉的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片头画面:“滚滚长江向东流去,激起千万朵浪花”。这一雄浑形象的画面迅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接着,我引入了《三国演义》中片头的歌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我让学生将这些内容与课文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进行比较,让他们发现其中的异同。通过这些内容的感染,学生们能够感受到长江的壮阔博大,激发豪迈之情,并展开自由的思绪。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抓住了豪迈的场景和感情要素,通过联想比较的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好奇心和探究欲。
斯多惠曾经认为:教学的艺术并不在于纯粹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并给予鼓舞。而创设情境的目的正是为了激励学生,以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教育是为学生提供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渠道,但仅仅使学生掌握知识远远不够。教育的目标是将学生的知识转化为智慧,鼓励他们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并充分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思维能力。只有当老师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理解他们的情感和内心,通过点拨和引导创设情境,才能让学生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展。这种方法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展现出思维能力,并有助于在对真善美的认识中解开思维疙瘩,消除心理障碍,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